在国政府早在80年代末就已意识到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重要性,并于1993年后提出过多种改革方案,但真正加大改革力度却是最近一两年的事,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金融危机的发生和政府财政储备的大幅下降促使泰官方加快了对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
泰国国有企业的主体是国家的大型骨干企业,主要分布在能源、交通、运输和水利等部门,这些部门多年来在国家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机制和管理上的弊端,上述部门也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经济效益下降的问题,有的甚至连年亏损,需要政府大量补贴。为此泰国政府近年来每年都要拨出专门预算,用于补贴国有企业的亏损和再投资,长期以来形成恶性循环,某些国有企业成为政府的沉重包袱。以公共运输部门为例,泰国最大的国有公共汽车公司1997年以前严重亏损,负债额逾100亿铢,政府几乎年年予以补贴。199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发生后该公司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使政府财政更加吃紧。泰国国际航空公司系大型国有企业,过去盈利情况一直较好,但金融危机后泰铢大幅贬值,造成运营亏损。上述种种凸现了泰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迫切性。
据泰国国有企业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泰国政府按照具体情况自去年以来对现有国有企业主要采取了以下几项改革措施:
1、出售企业的部分国有股份,在主体上保留企业的国有性质,但允许私营部门在这些企业中发挥作用。如去年泰国政府批准了泰国际航空公司的改革措施。根据改革计划,泰国财政部去年下半年出售在该航空公司所拥有的部分股份,使国有股份从原来的93%减至目前的72%。与此同时,泰政府去年还开始出售个别大型石油公司内的国有股份,允许民间控股和投资。
2、将部分经济效益很差而政府又无力挽救的企业私有化,以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一些国有电讯电话公司今年将变为私有企业。
3、将同类企业合并,促进企业的横向联合,以增强这些企业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和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4、鼓励有实力和经济效益好的大型国有企业兼并经营乏善的同类企业,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泰国的国企改革正式开始启动,困难和阻力当然在所难免,但泰国政府的决心很大,因为泰国的国企改革已进入一个不能逆转的阶段。泰官方和金融经济界人士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如不尽快深化国企改革将难以深化当前的金融改革,泰国经济也难以实现按计划复苏的既定目标。